涵江区梧塘镇
目录项的基本信息
公开事项名称: 中共梧塘镇委员会 梧塘镇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梧塘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索引号: PT0001-1300-2017-00002
生成日期: 2017-04-05   主办单位: 涵江区梧塘镇
内容概述/关键字:   备注/文号: 梧委综〔2017〕5号

中共梧塘镇委员会 梧塘镇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梧塘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中共梧塘镇委员会  梧塘镇人民政府

关于批转《梧塘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各村居(社区):

经研究,现将《梧塘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梧塘镇委员会        梧塘镇人民政府

 

                          2017年1月5

 

 

 

梧塘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

(2016-2020)

 

根据省、市、区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扣涵江“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更加注重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传播,更加注重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的培育,更加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大力增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镇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深化法治梧塘建设,为建设宜居梧塘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适时集中开展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推进宜居梧塘建设战略布局。

坚持改革创新、精准普法。注重法治宣传对象差异化,推动普法工作理念、机制、载体创新,改革普法供给方式,精准有效普法,提高各行业、各领域、各阶层从业人员法律素质、法治意识。

坚持学用结合,多元共治。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国民教育、基层依法治理深度融合。

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群众多元化法治需求为导向,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文化与行业、企业、机关、民俗等文化融合发展,使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为党员群众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更加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更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牢固树立,法治文化建设更加深入,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更加坚定;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活动更加深化,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乡镇(街道)、村(社区)建有法治文化阵地,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作模式有效运行,公民获得法治宣传教育服务的渠道充分、畅通、便捷。

法治知识广泛传播,公民知晓宪法法律、法治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普遍了解法律救济途径和程序,对法治宣传教育知晓率、满意率不断提升。

厉行法治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自觉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法治信仰逐步确立,公民自觉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尊崇法治、捍卫法治。

二、主要任务

“七五”普法规划从2016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2016年前三季度为宣传发动阶段,2016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上半年为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开展中期督查。2020年下半年为检查验收阶段。

(一)深化宪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宣传教育

 1.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厉行法治的自觉性、坚定性,推动依法治国各项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法规建设的生动法治实践,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将“七五”普法期间每年的12月份定为“法治宣传月”,广泛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破除“法不责众”、“人情大于国法”等错误认识,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与公民权益保障相关的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4.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 突出党章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加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等各项党内法规的宣传,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纪和宪法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紧扣建设宜居梧塘实际突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着眼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资源能源节约、集约智能等与绿色转型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着眼建设区域均衡、城乡一体的美丽梧塘,大力宣传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建设与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利,大力宣传诉讼、仲裁、调解、信访、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宣传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民族宗教、消防、禁毒、社会治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提升重点对象及全社会法治素养

1.加强全镇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坚持把全镇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培养全社会法治信仰的关键,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尊法的模范。认真学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熟练掌握领导和管理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打牢依法依规办事的法治意识,做学法的模范。增强全镇工作人员法治信仰,树立对法律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守法的模范。坚持依法用权,牢记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做用法的模范。

2.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行为习惯。义务教育阶段要初步了解宪法法律基本知识,初步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高中阶段要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国家基本法律,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加强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法治教育课教师,加强法治课教师、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积极参与市、区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法治进校园”全市巡回讲座活动,运用“法治夏令营”、“法治进校园”巡讲、“法治事件小论坛”、“模拟法庭大赛”、“我是法治小公民”演讲等形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发挥企业在法治市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诚信守法、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健全企业依法运营管理体系,完善以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强化依法决策的意识。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与企业运行有关的法律知识,熟知与劳动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依法管理的意识。培育深化企业法治理念,使“依法、合规、公平、诚信”成为企业普遍认同和行动自觉,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法律风险防控宣传,强化依法经营意识。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学校、法律图书室等学法阵地,为职工搭建学法平台,大力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法治文化活动。

4.加强城乡居民学法用法工作。建立以村(社区)为主导的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重点加强村(社区)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村(社区)居民代表等法治培训。根据小区位置、类型,村(社区)居民职业分布、知识构成等情况,充分利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和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开展便民惠民的精准有效普法工作。积极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的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法律进家庭和以案释法活动。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经常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流动人口法治宣传教育,强化“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用工、谁普法”责任意识,整合各方资源,结合管理服务,把法治宣传融入技能培训、求职创业、休闲娱乐、进城返乡等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面向流动人口宣传民事刑事、社会治安、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方面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流动人口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依法经营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流动人口矛盾纠纷,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三)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推进法治德治相辅相成。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工程”培育工作,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法治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法治实践与法治惠民公益服务“四结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法律、道德进家庭活动,重视对家庭的法治和道德教育。重点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省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推进法治文化机制创新。建立由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司法等单位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体制,形成条块结合、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大法治文化建设政策扶持、经费支持力度,将法治文化宣传过程产生的各种产业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凝聚各方力量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实现法治文化工作主体多元化、方式协同化、效益最大化。

3.推进法治文化品牌创新。坚持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公共文化建设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相融的法治文化设施,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展厅、法治文化小区、法治主题公园等阵地建设,努力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办事循法”的法治氛围。

4.推进法治文化载体创新。通过开发制作挂图、书签、环保袋等各类载体,运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戏曲、故事、春联等各类艺术形式,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寓乐性和广泛性。要开拓本土法治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妈祖文化、莆仙戏曲文化等传统文化,创作凸显莆田特色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达到延续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和繁荣法治文化建设双赢的效果。

(四)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持续深化法治乡镇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法治乡镇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上下关注度高、基层反应强烈、群众十分期待的问题逐一梳理出来,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办法,限定解决时间,不断提升法治公信力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2.持续深化基层组织依法治理。积极探索村(社区)实现依法自治的有效途径,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依法保证村(社区)居民对城乡社区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把基层组织依法治理与基层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法治元素直接导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中,引导和支持基层组织通过规约章程规范成员行为,依法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使参与社会治理的所有主体都能明白自身的法定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成为自觉遵守法律、善于运用法律的治理力量。加快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3.持续深化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结合不同部门行业实际,找准切入点,推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促进形成完善、规范的行业协会治理结构,制定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实现契约治理、规范治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七五”普法运行机制

1.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要认真履行“谁执法谁普法”管理责任,梳理各自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以普法责任清单形式,公开年度普法重点内容、宣传载体、工作举措、完成时限,接受社会监督。深化全员法治教育,组织开展全镇工作人员法治培训工作。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化公众服务窗口单位面向社会、面向服务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功能。

2.推进全镇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落实。健全落实全镇工作人员学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讲法治课,做学法表率。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每年适时举办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全镇每年适时举办一期法治专题培训班。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限、内容和程序等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630号),2017年底前,镇设立法律顾问,吸收法学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3.推进“法律六进”机制落实。对受众心理,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主题活动。区别不同需求,明确每一进的涵盖领域、重点群体和责任主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法律六进路线图”,量化工作指标,加强督促考核,构建资源集约、力量集中、优势集聚的“法律六进”长效机制。

4.推进以案释法制度落实。在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实践中推动群众旁听庭审、案件宣讲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畅通公民参与法治实践渠道,使每一个司法执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过程成为生动鲜活的法治宣传教育过程。探索建立法治宣传、司法执法、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部门的信息互通、业务联动机制,推动前置性普法、针对性普法、防范性普法。

5.推进媒体公益普法责任落实。公益法治宣传是大众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积极运用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服务窗口触摸屏、手机阅读平台等,推送法治宣传教育内容,使干部群众的学法用法触手可及,增进普法体验感。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的领导,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期听取法治宣传教育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督促“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落实。

(二)强化人才培育

高度重视基层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工作队伍结构,切实解决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加大“农村法律服务基点户”、“法律明白人”培育力度,明确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人民调解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法治宣传教育职责,发展壮大普法志愿者优秀团队,健全完善普法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等配套制度。

(三)强化督促检查

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综治考核、精神文明创建和法治建设考核内容,将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文明乡村(社区)的重要内容,明确考核标准,提升分值权重,强化督促检查。坚持问题导向,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健全激励机制,认真开展“七五”普法中期检查和总结验收,做好全国及省、市普法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荐表彰工作。

(四)强化经费保障

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七五”普法期间,普法经费要在“六五”普法基础上有所增长,并列入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障。落实法治宣传教育专项经费,并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支。

 



首页 |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