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赤港管委会
目录项的基本信息
公开事项名称: 莆田赤港华侨农场洪灾防御预案   索引号: PT04913-0200-2017-00005
生成日期: 2017-02-15   主办单位: 涵江区赤港管委会
内容概述/关键字: 防洪防灾、抢险救灾   备注/文号: 赤侨场[2017]9号

莆田赤港华侨农场洪灾防御预案

一、总  

(一)编制目的

洪灾是指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我场地处山丘区下游,为了有效防御洪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结合我场实际,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2、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洪灾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

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洪灾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洪灾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洪灾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五)预案有效期

一般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二、基

(一)自然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辖区内主要河流有二条,分属秋芦溪水系。一条是双联河,发源于江口镇五星村,该河道全长2.9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在双联河出境流入兴化湾;另一条是仟伍股河,发源于江口镇石东村,在三支渠流入兴化湾。

2、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

赤港农场位于莆田市东部,东经118°48′,北纬25°45′,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在20.2℃左右,最高气温为39.4℃,多年平均无霜期为348天,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89㎜,降雨在年内分配不均,大部分集中在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本辖区地处感潮河网,潮汐属半日潮类型,即每日有二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年最高潮位出现在农历八月或九月,目前,高潮有两次,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日。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赤港农场地处涵江区东部,与本区江口镇、三江口镇相邻。地形为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辖区范围包括三个管理区,人口2566人,区域面积3.55km2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

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赤港华侨经济开发区地处涵江区江口镇境内,距莆田市区18公里,北距福州90公里,离长乐国际机场80 公里,南离厦门200公里,园区南面临海,北靠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园区南部,并在园区地段设有开口。园区距湄洲湾秀屿港40公里,离三江口港8公里,通过厦门港、福州马尾港、秀屿港、三江口港,可为园区集装箱货物散装杂货承运至世界各地;通过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可与国内外主要城市方便往来,海陆空交通极为方便,是海内外客商理想的投资场所。1997年经省政府同意成立,2000年8月被省政府正式确认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51家,规模以上企业23家,已成为涵江区最具潜力的区域。

全场共有耕地面积1100亩,以发展工业为主,2016年全场社会总产值22.6亿元。人均纯收入13707元。

(三)历史洪灾损失及成因

1、洪水成因

本流域洪灾主要由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但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暴雨是造成本流域洪灾的主要根源,由于受地形地貌特征的制约,造成本流域暴雨主要有锋面雨和台风雨两种。

当暴雨达到24小时200mm以上,且遇到涨潮时,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海堤极易受潮汐冲刷崩溃,造成海水倒灌而进入本区域。

水土流失是造成洪灾的根本原因。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本区域河床抬升,积容量减少。

(四)洪灾防御现状

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

近年来加强了对《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的宣传力度,加强了防洪减灾等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编制了《洪灾抢险救灾预案》。

建成雨量监测点2处,目前可对雨情随时进行监测。

2011年已对河道6.37公里进行全面清淤,对海堤崩塌部分进行了加固处理。

三、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洪灾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洪灾,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地浅处,主要在一队、二队。安全区是指地势较高处,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根据区域洪灾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洪灾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洪灾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二)“两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洪灾可能发生的程度和范围,绘制洪灾风险图,标示洪灾危险区、安全区。收集、整理危险区经济社会资料,填写洪灾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四、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指挥机构

成立洪灾防御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洪灾防御工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管区设立一名信息发送员,一名铜锣长。

(二)职责和分工

1、场洪灾防御机构在区级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洪灾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洪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2、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由党政办、农林办、管区等单位人员组成,由分管水利领导和农林办主任分别任正、副组长。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海堤闸门等信息。

信息组:由党政办、农林办等单位人员组成,由分管水利领导和党政办主任分别任正、副组长。负责对区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海堤闸门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由人武部、社事办、综治办、各管区民兵等单位人员组成,武装部部长任组长。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由人武部等单位人员组成,由分管水利领导任组长,武装部部长任副组长。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由社事办、计财办等单位人员组成,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五、监

(一)洪灾、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1、参照历史洪灾发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洪灾的临界雨量值。

2、根据历史洪灾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洪灾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洪灾的主要依据。

(二)实时监测

1、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潮汐等信息。

2、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行监测,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三)通信

1、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广播、电话、短信、锣鼓号等。

2、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洪灾监测信息,警报等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

(四)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洪水、海潮预报、水位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

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可能发生渍涝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洪灾,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洪水、海堤崩塌征兆时,应发布洪水、海塌灾害预警信息。

4、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洪灾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洪灾防御预警信号由洪灾防御指挥机构发布。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溃坝等)可直接报告区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

5、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按照发生洪灾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2  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六、转

(一)转移安置

1、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

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制定当交通、通汛中断时,群众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二)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挂片、包户、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七、抢

(一)抢险救灾准备

1、普及洪灾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二)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海堤、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八、保

 

(一)汛前检查

    汛前,场部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洪灾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1、对本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利用会议、广播、、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群众进行宣传。

2、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三)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制定相应的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般包括:各责任人执行职责纪律、紧急转移纪律、灾民安置纪律等。



首页 |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